“球场上,娃儿们挥汗如雨,家长们却在场外掐架,争论自家孩子是不是被教练埋没了?”
这是前几天在某青少年足球赛场上,一位老友发给我的吐槽。
青训这事儿,说起来重要,但具体怎么搞,才能既不扼杀孩子们的兴趣,又能真正为中国足球的未来打下基础,还真是个老大难。
最近,《中国体育报》发了篇文章,算是给咱们这些“外行人”指了条明路。
文章里头提到,搞青训,不能光靠砸钱,更得尊重青少年成长规律,体教融合是关键。
说白了,就是别让孩子们光练球,还得好好学习。
这话说到了点子上。
想想那些从小就被送去“专业队”,结果文化课落下一大截的孩子,将来就算没踢出来,又能干啥?
前些年,不少地方为了出成绩,搞“拔苗助长”,结果适得其反。
有个朋友的孩子,小学就被选进“希望队”,每天除了训练就是训练,周末都没得休息。
结果呢?
孩子身体吃不消,兴趣也磨没了,早早放弃了足球梦。
现在想想,真是可惜。
《中国体育报》的文章还提到,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的作用。
政府搭台,提供场地、资金支持,市场唱戏,引进专业的教练团队和管理模式。
就像文章里提到的,国家体育总局要建五级青训中心,到2030年实现省级青训中心全覆盖。
这可是大手笔,看得出国家是真想把青训搞上去。
文章里还提到了上海普陀区和成都的经验,挺值得借鉴的。
上海搞“一条龙”培养,小学、初中、高中一条线,让孩子们在校园里就能接受专业的足球训练。
成都更狠,直接在普通高中设立足球项目班,还跟大学合作,打通了升学通道。
这下家长们可放心了,踢球也能上大学,谁还说踢球没出息?
“娃娃踢球最大的后顾之忧解决了,升学有保障,家长才能放心让孩子去追梦嘛!”一位成都足协的朋友这样说道。
当然,光有好的政策还不够,还得落到实处。
中国足协现在也在努力,建立青少年赛事的技术调研体系,说白了就是给比赛“体检”,看看哪个环节出了问题,哪个环节做得好。
这样才能更精准地提升训练水平,而不是瞎练一气。
在贵州兴义举行的中西部地区青少年足球邀请赛上,河南济源市太行路学校队的一个细节让人感动。
队员们的训练鞋整齐地摆放在替补席旁,这不仅仅是一种习惯,更是一种传承。
球队助理教练王雨涵说,她小时候踢球的时候就这么做,现在她通过足球单招上了大学,足球教会了她遵守规则,养成了好习惯。
“足球不仅仅是踢球,更重要的是育人。”王雨涵的这句话,道出了足球青训的真谛。
话说回来,青训这事儿,急不得。
得尊重规律,久久为功。
就像种树一样,得先育苗,再栽种,还得精心呵护。
只有这样,才能让中国足球的未来,枝繁叶茂,硕果累累。
咱们也别光顾着吐槽,多给孩子们一些鼓励,多给青训一些支持。
毕竟,中国足球的希望,就寄托在他们身上了。
评论区里,球迷老李说得好:“别老盯着成绩,多看看孩子们的进步。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,让他们快乐地踢球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”
中国足球的青训之路,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。
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方向,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,总有一天会看到希望的曙光。
或许,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集中在如何进一步完善体教融合的机制,如何更好地平衡文化课学习和足球训练,以及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青训的效率和质量。
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。
配资网上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