绍圣元年(1094年),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,流放到了遥远的惠州。初到惠州时,苏轼的生活过得还算安逸,他享受着平静的岁月,甚至产生了终老于此的打算。可是,命运却并未对他温柔以待。绍圣四年(1097年),苏轼再度遭遇贬谪,被调任琼州别驾,前往昌化。彼时的海南,远离中央政权,土地贫瘠,民众生活困苦,“非人所居,药饵皆无有”,即便是资深的官员,也常因不适应此地的环境而死于异乡。既然如此,到底是谁在背后推动了这一切,让苏轼多次陷入贬谪的深渊?
一、苏轼与章惇的早年情谊
在苏轼的命运中,章惇无疑是一个关键人物。章惇,字子厚,建州浦城人,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。他从小才华横溢,学识渊博,个性坚毅,不容忍任何形式的轻视与侮辱。1057年,章惇参加科举并顺利中进士,令他引以为傲的是,他的族侄章衡也参加了同一届考试,并且成绩比他还好。这个不小的打击让章惇极为羞愧,他竟然丢掉了已得的诏书,回到家中反思。1059年,章惇重新参试并中得一甲第五名,随即被任命为商洛令。两年后,章惇遇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才俊,这个人就是苏轼。
展开剩余69%在1061年,苏轼因在制科考试中拔得头筹,得以任命为大理评事,并签书凤翔府判官。此时,苏轼与章惇的缘分开始交织。在京城,两人曾有过初次的接触,而真正结为挚友则是在之后的共事中。两人之间的友情可谓深厚,几乎可以说是心心相印。一次,章惇正卧床休息,苏轼拜访时,章惇笑称自己“摩其腹”,苏轼笑答:“都是谋反的家事。”两人言谈无忌,言笑晏晏,显示了极为亲密的关系。
二、章惇的营救行动
然而,尽管两人性格互补、志趣相投,但他们在政治上的立场却发生了剧烈的分歧。1069年,在李承之的推荐下,章惇见到了参知政事王安石。王安石对章惇的才华十分欣赏,甚至表示“恨得之晚”,随即安排他参与到变法的事务中。而苏轼则始终对变法持反对态度,认为变法过于激进、对百姓生活造成了极大压力。此立场上的冲突,最终引发了“乌台诗案”,苏轼因诗文中暗含对朝廷政策的批评而被逮捕。
在苏轼深陷囹圄时,章惇虽然支持王安石的变法,但依旧不忘伸出援手,他对宋神宗上表说道,仁宗皇帝视苏轼如珍宝,现如今却将他投进监狱,恐怕后人会说您“听异言而恶讦直”。在章惇的努力下,苏轼最终得以出狱。出狱后的苏轼,收到章惇的慰信,内心感动至极,他回信说道:“平生唯子厚与子由极口见戒。”由此可见,苏轼将章惇视为挚友,与苏辙同等。
三、政治斗争中的彻底反目
然而,友谊终究未能抵挡住政治风云的变化。1085年,宋神宗驾崩,太皇太后高氏掌权,新党势力受到了沉重打击,而旧党开始迎来反扑。此时,苏轼作为旧党的代表,官至翰林学士,苏辙也被任命为尚书右丞,两人风头正劲。然而,章惇却被逐出朝廷。1093年,高太后去世,宋哲宗即位,章惇借机复职,重返朝廷。他迅速展开了对旧党势力的打压,特别是对苏轼的打击尤为严厉。
在苏轼被贬往惠州时,虽然初到惠州的日子相对平静,苏轼也写下了《纵笔》一诗,表现出他对安逸生活的享受。但这一诗篇传到京城,章惇对此愤怒不已,他认为苏轼竟然在被贬期间还能如此“快活”,于是指使进一步贬谪苏轼至海南的昌化。这一举措使苏轼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。
1100年,宋哲宗去世,宋徽宗继位,局势发生了剧变。章惇的权力迅速瓦解,被迫贬谪,而苏轼也迎来了久违的解脱。虽然两人再未相见,但苏轼依然为章惇的儿子写信,言辞冷静,提醒说“以往更说何益,惟论其未然者而已”。这一信件表露出苏轼的复杂心情,既有旧情的回忆,也有对于过去恩怨的无奈。
参考资料:
1. 《宋史》
2. 《道山请话》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网上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