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来源:整理汇编自网络公开资料。
责编| 金木研 排版| 五月
第 9036 篇深度好文:5739字 | 12 分钟阅读
内容来源:整理汇编自网络公开资料。
责编| 金木研 排版| 五月
第 9036 篇深度好文:5739字 | 12 分钟阅读
组织管理
笔记君说:
在世界军事史上,从未有过这样一支军队:长期以弱敌强,却始终坚韧不拔,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,赢得了各阶层广泛且坚定的支持。
而毛泽东领导下的军队,做到了这一切。这支军队,没有依靠督战队的威慑,也未曾用高额银元激励士气,却凭借着无与伦比的献身精神,成为世界上凝聚力最强的钢铁之师。
1935 年,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,长征抵达陕北。彼时,部队兵力锐减至 8000 人,战士们人困马乏,粮草几近断绝,各方面条件艰难到了极点,每个人都在挑战生命的极限。但即便如此,他们依然想尽办法,历经千辛万苦重新汇聚在一起,保存了革命的火种。
展开剩余92%然而,仅仅 13 年后,当这支队伍从延安出发时,已发展壮大成为一支拥有 280 万兵力的解放大军,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毛泽东究竟凭借什么,将这样一支起初弱小且面临重重困境的队伍,凝聚成举世无双的铁军?
这其中,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与正确领导,离不开广大军民的浴血奋战与无私奉献,但毛泽东高瞻远瞩、独具匠心的正确战略设计,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。
今天,正值七一建党节,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4 周年。值此特殊时刻,让我们深入学习毛泽东的管理智慧。
一、精神聚众:
用使命引领团队
如何凝聚来自全国各地,不同背景,成分复杂的人?
蒋介石重“利”,以高官厚禄从各大军阀处挖来了诸多将领;
但是,靠物质激励来凝聚人是有其局限的。
曾国藩曾说:“古来名将得士卒之心,盖有在于钱财之外者;后世将牟,专恃粮重赏优,为牢笼士兵之心,其本为已浅矣。是以金多则奋勇附蚁,利尽则冷落兽散。”
这其实也是如今很多企业的痛点。
毛泽东凝聚人更依靠的是精神信仰,将自己有限的生命与某种具有绝对价值,超越性的东西联系起来,并从中获得意义。
只有这样才能不论在如何艰难困苦的场合,只要还有一个人,这个人就会继续战斗下去。
他曾说“不但要有一班刻苦励志的人,而且要有一个大家都信守的主义,主义好比一面旗帜,旗帜竖起来之后,人们才有所趋附。
既有了主义,又有了人,剩下的任务就是去建立一种组织,把信守这个主义的人组织起来,并通过这些人,拿了这个主义去联络更多的人。”
这其实就是使命驱动,如阿里的“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”以及华为最早期的“科技兴国”。
1.思想掌握一切,思想改变一切
大多数人都有过拔河比赛的体验:当每队两个人时,两人的合力最多只有两人总力盘的90%,四个人时大概只有80%,八个人时可能就只有60%。
人越多,总的力量虽然越大,但效率却越低,这是因为大家的力没有使在同一个方向上,所以,要让组织发挥出最大效力,就要统一思想,让人们的劲往一处使也就是毛主席强调的: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。
那么,如何才能使团队步调一致呢?
毛泽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:“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,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,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官长和士兵的一致,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,一切技术和战术就不能得着最好的基础去发挥它们应有的效力。”
他在组织撰写并亲自修改过的《留守兵团政治工作报告》中明确提出:“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,思想掌握一切,思想改变一切。”
关于思想建军的主张,起初并没有得到其他红军领导人的认同。
而在朱毛会师组建红四军后,领导层内部经常围绕如何建军、如何带兵等问题,不断爆发激烈的争论。
红四军到赣南后,矛盾越来越突出,直逼得毛泽东不得不离开红军领导岗位。毛泽东离开后,红四军内部思想更加混乱。不久,出击闽中和冒进东江连吃败仗,部队损失惨重。
迫不得已,红四军紧急召开了八大,但又是在无组织状态下吵了三天,毫无结果。此时,一些同志决定联名写信请毛泽东回来。”
毛泽东随即回到红四军。此后不久,在古田会议上,毛泽东思想建军的主张才正式得到红军各级指挥员的认可。
所以,每当遇到重大转折关头,如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、党的路线方针调整;都会进行广泛深入的思想教育,以统一思想,克服行动中的障碍。
思想通了,一通百通。张瑞敏就说过:“如果一个员工思想不通,你派十个人都管不住他;如果思想通了,你不用管他,他都会努力工作的。”
企业发展遇到困难时,需不需要做思想工作?有的管理者觉得思想工作太遥远,远水不解近渴,总想等经营条件改善了,再去做思想工作。
其实,从我军成长发展的历史看,“环境越是艰苦,政治思想工作越要活跃。物质的东西越少,精神的东西越要多。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,越要发挥政治思想工作的威力”。
相反,条件好了,压力小了,思想工作反而不容易见到成效。
2.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
毛泽东强调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,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,着眼提高官兵的思想觉悟。
“我们应该深刻关注群众的生活问题,从土地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。
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,找什么人去教他们呢?
小孩子要读书,学校办起来了没有呢?
要使人民群众意识到我们代表他们的利益,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……
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,了解我们提出来更高的任务,革命战争的任务,拥护革命,把革命推到全国去,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,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。”
二、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:
用全局视角鼓舞团队
抗日战争第一年,国民党军兵败如山倒,接连丢掉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徐州武汉各大城市,损失了上百万兵力。于是,汪精卫胡适这些人就组织了“低调俱乐部”,贩卖“亡国论”。
1938年5月,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,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尤其是全国抗战10个月的经验教训,并集中全党的智慧,发表了著名的军事论著《论持久战》。
在《论持久战》一文,毛泽东分为2大部分:
其一,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,阐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总方针,批驳了“亡国论”和“速胜论”。
其二,将抗日战争分为了三个阶段:
第一阶段,敌之战略进攻、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;
第二个阶段,敌之战略保守、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;
第三个阶段,我之战略反攻、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。
在《论持久战》一文中,毛泽东运用《矛盾论》中的哲学智慧,进行了抽丝剥茧的分析,剖析出了核心矛盾:
“一切想要缩短战争时间的人们,惟有努力于增加自己力量减少敌人力量之一法。”
那么,如何增强我方力量?文中分析有两种方法:
第一,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;
第二,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。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。
如何减少敌人的力量?也有两种方法:
一种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,这是一种被动的手段;一种是我方主动采取手段使其减少。
于是,《论持久战》一文便运用了《矛盾论》中的方法论,以大量篇幅分析中日两国的力量在战争中的持续变化,最终得出结论:
“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,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,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,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,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,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。”
正是有如此充实的分析做铺垫,文中才会驳斥“速胜论”和“亡国论”,并得出结论: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必将是中国,同时又是一场艰苦的“持久战”。
经过缜密细致的分析之后,在这封信的末尾,毛泽东还不忘诗意地写道:
“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,绝不是如有些人所谓 ‘有到来之可能’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、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。
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,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,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。”
对于这段诗意的升华,如果进一步地精简,就是8个字: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
而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证明,毛泽东的持久战思维,是正确的。
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近藤邦康也说:“我很佩服《论持久战》。日本被中国打败是当然的,这样的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,日本没有。”
此外,在具体的战术执行上,毛泽东创造了“游击战”,并提出了“敌进我退 , 敌驻我扰, 敌疲我打, 敌退我追”的十六字游击战术原则。
按照这个原则,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由小到大,遍地开花,作战形式多种多样,战斗方式变化无穷。
到抗战胜利时,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共进行游击战斗12.5万次,歼灭日军52.7万人,伪军118.7万人,解放国土近100万平方公里,人口1亿多,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。
三、打造铁的纪律:
变强制为自觉
中国共产党组织为什么没有成为一盘散沙?为什么组织大了以后没有出现大面积溃烂而崩塌?为什么能始终有序而高效地运行,做到政令畅通,有效执行?
除了具有共同的使命和目标牵引外,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严明的组织纪律。从严治党,使整个组织做到纪律严明,目标一致,执行力强。正如毛泽东指出的:“加强纪律性,革命无不胜。”
为了强化严明的纪律,在部队出发前,毛泽东在荆竹山村前“雷打石”处向部队发表讲话,第一次提出了工农革命军的“三大纪律”:第一,行动听指挥;第二,筹款要归公;第三,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。
当年冬天,井冈山异常寒冷,为了解决部队的冬衣、粮食,拓宽根据地的面积,毛泽东决定攻打敌人守备薄弱的遂川县。占领遂川城,部队分散活动,出现了有的战士借了老百姓的门板和稻草没有主动归还,借来的许多门板归还时又往往弄错,睡过的地方没打扫干净等现象。
毛泽东了解到这些情况后,立即召开全体工农革命军指战员大会,并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“六项注意”:“上门板;捆铺草;说话和气;买卖公平;不拉夫,请来夫子要给钱;不打人骂人。”这些话都是老百姓的话,非常通俗易懂,也能让战士做得到。
此后,部队每到一地,都要严格检查“六项注意”的执行情况。
为了让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深入人心,加强对新兵的纪律教育,1935年时任红15军团的政治部秘书长的程坦与时任红15军团政治部宣传科长刘华清,把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”编成歌词。
而毛泽东也在《反对自由主义》一文中指出,“自由主义是一种腐蚀剂,使团结涣散,关系松懈,工作消极,意见分歧。它使革命队伍失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”。
四、走群众路线,
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
毛泽东一再强调:“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”。
1941年6月3日,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杨家岭小礼堂召开会议,讨论征粮工作和农民负担问题。
会议正在进行时,突然风雨大作、雷电交加,一个炸雷击断了礼堂的一根木柱,坐在旁边的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被雷电击中不幸身亡。
同一天,延安一个农民家的一头驴也被雷电击死了。事后,这个农民逢人就说:“老天爷不开眼,响雷把县长劈死了,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?”
保卫部门闻讯,要把这件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,逮捕这个“咒骂毛主席”的农民。
毛泽东从警卫员口中知道这件事以后,立即阻止了保卫部门的行动。毛泽东说:“群众发牢骚,有意见,说明我们的政策和工作有毛病。不要一听到群众有议论,尤其是尖锐一点的议论,就去追查,就要立案,进行打击压制。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软弱的表现,是神经衰弱的表现。我们共产党人无论如何不要造成同群众对立的局面。”
毛泽东还说:“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,共产党是鱼,老百姓是水;水里可以没有鱼,鱼可是永远也离不开水啊!”
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通过深入调查发现确实公粮征收过多,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”。
毛泽东从群众的“咒骂”中进行深刻反思,决定与中共中央、中央军委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领导同志一道,采取措施改进工作。
五、总结反思:
用自我批评提升决策智慧
毛泽东的决策智慧都是在批评和自我批评、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。
毛泽东曾说他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。他说:“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,有所发现,有所发明,有所创造,有所前进。停止的论点,悲观的论点,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,都是错误的。”
他回顾民主革命开始时是带着很大的盲目性的,指出:“如果有人说,有哪一位同志,比如说中央的任何同志。比如说我自己,对于中国革命的规律,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完全认识了,那是吹牛,你们切记不要信,没有那回事。”
在残酷、激烈的革命斗争中,始终存在着敌特企图打入革命队伍内部进行破坏的问题,有必要开展肃反工作。但在肃反工作中也犯过个别搞错了或扩大化的错误。毛泽东对此多次进行自我批评。
1945年2月,毛泽东说:“党校就犯了许多错误,谁负责?我负责,因为我是党校的校长。整个延安犯了许多错误,谁负责?我负责,因为发号施令的是我。别的地方搞错了,谁负责?也是我负责,因为发号施令的也是我。”
他还指出:“我们对人民讲的话,作出的决议案,制定的这样那样的政策,都是这样,凡是搞错了的,都要修正错误,赔一个不是,老老实实地赔不是。我们要有这样的态度。这叫做什么态度?自我批评的态度。”
党的七大会议上,毛泽东自我批评道:“审干中搞错了许多人,这很不好。对搞错的同志,应该向他们赔不是,首先我在这个大会上向他们赔不是。在哪个地方搞错了,就在哪个地方赔不是。”
自我批评需要勇气,领导者要勇于面对错误,承认错误。自我批评,是为了帮助自己改正错误,不断督促自己,完善自己,提高自己。
当下我们的企业中,同样需要批评与自我批评。
只有展开批评,才能够将企业中的一些缺点和不足显露出来,才能够作出应对的决策和措施来。
凡是伟大的企业,成功的企业,从来不会隐瞒自己企业内部存在的一些不足,正是他们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,才能够不断前进,不断壮大。
华为总部大门前,立着一块石头,刻有《华为基本法》里面任正非的一句话:“一个企业长治久安的关键,是它的核心价值观被接班人确认,接班人又具有自我批判的能力。”
华为的自我批判绝不是表演一下走个过场,它是深深地嵌入到华为的管理制度当中,比如华为后备干部的选拔中,有一项是品德考评,考评两项内容,一个是关键事件,另一个就是自我批判能力。
如果一个华为员工没有自我批判能力,他就不能成为后备干部。
如果企业的领导不能做到自我批评,也听不进去别人的批评,一味地刚愎自用,那么他就绝对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,这种领导的企业也很难得到良好的发展,甚至会走向衰败。
参考资料:
1.《为什么说,毛泽东是顶尖管理高手?》,和信学社;
2.《延安时期毛泽东的高明:拿一手烂牌,却打出一串王炸》,笔记侠;
3.《向毛泽东学管理》,李凯城 著;
4.《逆境中的毛泽东,如何带领团队?》,笔记侠;
5.《赢在组织:中国共产党百年不衰的奥秘》,华夏基石e洞察。
*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笔记侠立场。
发布于:北京市配资网上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