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
现在社会压力大,不管老人小孩 ,还是中年人,都特别焦虑,晚上熬夜、有时还睡不着!这些都是在无形之中伤害你的肾!肾是先天之本,如果不知道往回补,早晚有掏空的一天。
身边肾虚的人,基本都有这些表现:腰膝酸软;下肢无力;尿频尿急,等等,这都是肾虚的明证!
对付这种虚劳肾虚,张仲景在《伤寒杂病论》给出了解决方法 —— 八味肾气丸。它是后世所有补肾方子的祖宗!我们所熟悉的六味地黄丸、桂附地黄丸、右归丸、金匮肾气丸,追根溯源都得认它当祖师爷。
图片
八味肾气丸《金匮要略》中讲:“虚劳腰痛,少腹拘急,小便不利者,八味肾气丸主之。”
腰是肾的外府,肾虚了,腰肯定疼;肾阳不足,寒气收引,小肚子就会发紧、发胀,怕冷喜温;肾和膀胱是表里,肾虚了膀胱气化不利,要么尿不出来,要么尿得频,这些都是八味肾气丸能搞定的问题。
配伍:生地黄 24g,淮山药 12g,盐山茱萸 12g,泽泻 9g,茯苓 9g,牡丹皮 9g,桂枝 3g,炮附子 3g。水煎服,一天一剂。
八味肾气丸的三大精妙之处这方子能流传近两千年,它的配伍绝对有精妙之处,处处透着张仲景的智慧。
1. 温补而不耗气《黄帝内经》中讲“壮火食气,少火生气”。壮火就是过旺的邪火,能消耗人体正气;少火则是维持生命的小火,能温养脏腑。
现在人补肾就喜欢用大温大补的药,结果补进去的不是正气,是邪火,吃完舌头发红、口干舌燥,这就是壮火食气!
八味肾气丸用少量的桂枝、附子(加起来才 6g)温补肾火,配合大量的滋阴药,就像给灶里添小火,慢慢烧,既能补火,又不耗气,这才是真正的补法。
图片
2. 用生地黄而不用熟地黄后世医家总爱把生地黄改成熟地黄,这是丢了仲景的精髓!《神农本草经》说地黄 “补精益髓”,《本草经疏》更是称它为 “补肾家之要药”。
生地黄和熟地黄差远了:生地黄性凉,能走能补,容易被人体吸收,补阴又不滞腻;熟地黄虽然也补,但太滋腻,容易堵气机,很多人吃了胃胀不消化,就是这个原因。仲景用生地黄,就是要让药效走得动、补得进。
3. 三补三泻,补而不滞这是八味肾气丸最精妙的地方。“三补” 是生地黄、山茱萸、山药:生地黄补肾阴,山茱萸补肝肾、涩精气,山药健脾气、固肾精,肝脾肾三阴同补,根基打得稳稳的。
但光补不行,得有泻。“三泻” 是泽泻、茯苓、牡丹皮:泽泻能把肾里的浊物排出去,茯苓能渗脾湿,牡丹皮能清肝火。这三味药就像清洁工,把肝脾肾的垃圾扫出去,不然补进去的营养就和垃圾混在一起,时间长了还会变成结石、囊肿。
最后加桂枝、附子,这是点睛之笔:桂枝走心经,附子走肾经,两味药一搭,就像把心肾的开关打开,阳气能从肾里生发出来,走遍全身。补了津液,排了废水,再点火升温,肾水就能活起来,这才是补肾的真谛!
图片
与金匮肾气丸、桂附地黄丸的区别很多人把这几个方子弄混,今天老郭一次性讲清楚:
金匮肾气丸在八味肾气丸基础上加了牛膝、车前子。这两味药都是往下走的,能引血水下行,适合肾阳虚又有腿脚浮肿的人,因为肾阳不足,水湿停在下肢,用它能利水消肿。
桂附地黄丸把生地黄改成熟地黄,桂枝改成肉桂。这么一改,药性就变了:熟地黄纯补无泻,肉桂比桂枝热,整个方子变得更燥,补得猛但容易上火。桂枝能把肾里的阳气发散到全身,肉桂则是把火气往肾里收,适合单纯腰冷、膝盖冷、尿频的肾阳虚,但别久吃,容易堵得慌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网上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